技术报道

Flash激光雷达技术深度解析:原理、优势与前沿突破

2025/04/02 返回


【转载】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Robo Lab 」 

原文:《Flash激光雷达技术深度解析:原理、优势与前沿突破https://mp.weixin.qq.com/s/MRQDlJWbxu_agX7iVepoYQ


技术原理:非扫描式全局成像的革新


Flash激光雷达是一种纯固态激光雷达技术,其核心原理是通过面阵激光瞬时覆盖探测区域,配合高灵敏度传感器实现全局三维成像。其工作流程可分解为以下关键环节:


1. 激光发射:采用二维点阵光源(如VCSEL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通过光扩散器在单次脉冲中发射覆盖整个视场的面阵激光,视场角通常可达120°×75°,部分激光雷达产品可以做到120°×90°的超大视场角。不同于传统机械扫描或MEMS微振镜方案,Flash方案无需任何移动部件,直接通过电信号控制激光发射模式。


2. 反射信号接收:反射光由二维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阵列接收,该阵列具备单光子级探测灵敏度,可捕捉微弱光信号。每个SPAD像素独立记录激光飞行时间(ToF),通过公式 d=c⋅t2d=2c⋅t(cc为光速,tt为时间差)计算目标距离。


3. 三维点云生成:整合所有像素的深度信息后,系统在单次闪光中直接输出稠密的三维点云数据。


与传统扫描式激光雷达相比,Flash方案省略了复杂的光学扫描机构,结构复杂度降低60%以上,同时避免了机械磨损导致的寿命问题,平均无故障时间可达10万小时。


核心优势:突破量产瓶颈的固态革命


Flash技术因其独特设计,在工业与消费级市场展现出显著竞争力:


优势

技术表现

应用价值

全固态架构 无机械转动部件,抗震性提升3倍以上,适应-40℃~85℃极端环境 满足车规级可靠性要求
量产成本优势 芯片化设计(VCSEL+SPAD集成)使模组成本降至传统方案的1/3,适合大规模自动化生产 2024年Flash补盲雷达单价已突破200美元,推动L2+级自动驾驶普及
动态场景适应性 单帧全局成像速度达微秒级,消除扫描式方案的“运动模糊”效应,移动目标检测精度提升25% 在物流机器人避障(响应速度<200ms)、无人机室内导航等场景表现突出
小型化与集成度 模组体积可压缩至5cm³,如亮道智能GEN2 Lite尺寸80*54*58mm,支持隐蔽式嵌入设 适配服务机器人、智能安防设备等空间受限场景
能效比优化 采用可寻址VCSEL阵列,动态分区点亮光源,功耗较机械式降低70%(典型值<10W) 延长移动机器人续航时间,降低散热需求


技术突破:从“近距离补盲”到“远距离主雷达”


尽管早期Flash技术受限于探测距离短(<50米)与抗干扰能力弱,但近年通过三大技术路径实现性能跃升:


1. 光源革新:

o 多结VCSEL技术:通过堆叠发光层(如三结VCSEL),将峰值功率密度提升至300W/mm²,使探测距离突破至150米(10%反射率目标)。


o 光束整形技术:利用微透镜阵列控制光束发散角,能量集中度提升80%,有效抑制环境光干扰。


2. 接收端升级:

o SPAD-SoC集成:将SPAD阵列与信号处理电路集成于单一芯片,灵敏度提升至单光子级别,信噪比提高6dB。


o 时序关联成像:通过多次闪光叠加与深度学习去噪,在雨雾环境中有效探测距离延长40%。


3. 系统级优化:

o 焦平面扫描技术:将大面阵分割为可独立控制的子区域,实现“准扫描”效果,分辨率达0.1°×0.1°,媲美混合固态方案。


o 多传感器融合:与视觉传感器协同工作,在200米外实现障碍物分类准确率99%。


典型案例

· Opsys SP2.5雷达:采用Micro-Flash技术,在10%反射率下探测距离达150米,分辨率0.1°。


· 禾赛科技FT120:垂直视场角75°,最小探测距离0.05米,完美解决L4 robotaxi场景下的近距离盲区问题。


· 亮道智能Gen2 Lite:专为补盲设计,垂直视场角90°,具备高精度探测与低功耗特性,为机器人提供卓越的环境感知能力,助力智能导航与避障。


应用场景:从“边缘”走向“核心”


Flash技术凭借独特优势,已渗透至三大主流领域:


1. 自动驾驶补盲:


o 作为前向主雷达的补充,覆盖近场低矮障碍物(如路缘石、儿童),垂直视场角从前向LiDAR25°提升至75°~90°。


o 代表方案:速腾聚创E1与禾赛FT120形成“前向+侧向”组合,成本较全混合固态方案降低40%。


图片


2. 工业与服务机器人:


o 物流AGV:垂直视场角90°,最小探测距离0.05米,实现1cm精度托盘定位,兼容超窄巷道(<1m)。


3. 智能安防与消费电子:


周界防护:亮道智能LD Gen2 Lite纯固态Flash激光雷达可以实现10cm探测,实现10cm级人员追踪精度,误报率低于0.1%,适用于机场、园区等高安全性场景。


挑战与未来:成本、性能、生态的三重攻坚


尽管前景广阔,Flash技术仍需突破以下瓶颈:


· 成本结构优化:VCSEL与SPAD芯片仍占总成本60%,需通过12英寸晶圆量产(如Lumentum计划)将芯片成本压缩至50美元以下。


· 标准化建设:目前行业内缺乏统一的激光雷达接口标准和数据交互协议,导致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激光雷达在系统集成时兼容性差,增加了开发和维护成本。


· 人眼安全与法规:在不同场景下,激光雷达的人眼安全需要根据国际标准(如 IEC 60825-1)进行严格评估。例如,905nm 波长的激光雷达在连续波情况下的人眼安全功率较低,而 1550nm 波长的激光雷达由于其更高的安全功率,更适合在复杂环境中使用。此外,激光雷达的设计还需考虑多激光组件同时运行时可能产生的叠加效应,以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超过安全阈值。


市场预测:据Yole数据,2025年全球Flash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48亿美元,其中服务机器人领域渗透率超50%,车规级补盲雷达出货量突破800万颗。


结 论

开启固态感知的新纪元


Flash激光雷达凭借芯片化、低成本、高可靠的特性,正从“辅助角色”进阶为机器人感知系统的核心单元。随着VCSEL/SPAD工艺成熟与多传感器融合算法突破,其应用边界将持续扩展——从无人矿卡的全天候作业到家庭服务机器人的精准交互,Flash技术将成为智能设备突破环境限制的“终极慧眼”。


未来五年,这一赛道将见证中国厂商与国际巨头的正面交锋,而中国激光雷达企业已经凭借技术优势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先地位。技术迭代速度与生态整合能力将成为制胜关键,中国厂商有望通过持续创新和全球布局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



相关推荐

购买咨询

为了更好地了解您的需求,请填写以下信息,表格提交后,亮道智能的专业服务人员会及时与您联系

  • 姓名 *
  • 公司/组织名称 *
  • 电话 *
  • 邮箱 *
  • 滑动验证 *

    拖动滑块验证

  • 意向咨询领域 *
    选择
    智能驾驶数据解决方案
    激光雷达
    车路云一体化
    海外整车功能测试
提交

关于我们

  • 简历投递:
    ldrecruit@liangdao.ai
  • 媒体垂询:
    pr@liangdao.ai
  • 车载业务合作:
    bd@liangdao.ai
  • 路侧感知智慧交通业务合作:
    bd.smartcity@liangdao.ai
版权所有 亮道智能 备案号:京ICP备2021014353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280号

Cookies使用策略

我们的网站使用cookies以改进我们的网站和改善用户体验。
如您继续浏览本网站而未更改浏览器cookie设置,视为同意我们的cookies使用策略。
同意 不同意